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步入快车道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李万承熙 我国民用航天事业再次传来好消息。据北京银河动力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动力”)官方微博,11月4日,银河动力在山东省海阳市东部航天港首个半固定火箭级试验平台上,顺利完成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帕拉斯一号”一级动力系统测试。这次测试标志着 Pallas 1 广泛的地面测试的结束,其首次飞行即将开始。万联证券投资顾问曲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国家近年来快速增长,不仅成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25年,我国民用航天产业将正式进入大加速期。从可回收火箭技术的不断迭代,到卫星制造实现量产、定期实施高密度发射任务,产业链各环节都在加速成熟。 “技术突破”与“规模爆发”形成强烈共鸣,带动行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加速产业化商业航天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模式运作的航天活动。它以商业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基础,以获取利益为目的。在卫星制造与发射、卫星运行与服务、地面设备制造等关键环节发挥着作用。它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通信、远程医疗、导航、遥感、太空运输、载人航天和深空探索。萨摩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雷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10月以来,我国民用航天事业进入高密度发射的“爆发期”。例如,10月16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从海纳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2对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发射进入指定轨道,10月17日,千帆集团第六组网络卫星以“十八星”方式成功发射。发射技术和发射频率的双重提升,证明了我们公司的硬实力国家民用航空航天工业。 “中国民用航天产业2025年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进入工业化的黄金轨迹,‘真金白银’融入资本市场,是这个高价值领域加速发展的最直观证据。”中国物流学会特约会员、中国交通通信协会新技术推广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谢小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报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末,商业航天领域年内已完成投融资事件31起,贷款总额21.43亿元,平均贷款金额6900万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信用事件频发。近期,商业航天融资步伐按下“加速键”,不少企业收到融资荷兰国际集团资本支持。例如,星耀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9月18日完成第一批7亿元D+轮融资。 9月28日,银河动力完成D轮融资,融资总额达24亿元。与此同时,民用航天企业IPO进程也在加速。据证监会官网显示,从2025年开始,北京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益鑫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长兴航天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启动了上市定向流程。并购公会联合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提供发展保障、资本密集注入拓展融资渠道、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构筑技术壁垒、市场振兴需求快速增长等多重因素共同努力、共同推动的结果。产业活力。据东洲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民用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7.8万亿元。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市公司应重点关注可循环火箭、卫星小型化等核心技术,加强研发,降低成本,构筑壁垒。打造数字化平台,提升供应链效率。我们开发导航领域的新应用和遥感场景,同时积极与资本市场合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