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在商业航空航天领域展开竞争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李文山见习记者张敏娜11月10日10时41分,我国利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13颗低轨互联网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层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新一批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地方层面,广东、山东两省分别公布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广东省促进民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2028年)》和《山东省加快民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项措施》表示,将发挥区域优势支持民用航天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民用航天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约0.3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3万亿元,年均增速约如果按照25%的增速,预计2030年我国民用航天市场规模将接近10万亿元,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国产卫星正处于批量发射阶段,预计年底将完成国产火箭的首飞。充分利用UNCH资源,解决火箭发射成本高、频率低等问题,加快低轨卫星网络建设进程。民用航天产业即将进入持续实施期,预计招标进度和发射强度将显着提升,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新的机遇。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民用航天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少上市公司正在加紧发力。上海禾乐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在机构调查中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在民用航天领域的订单快速增长,与国内多家主要卫星制造客户建立了密切合作。同时,公司卫星制造客户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得益于品牌效应是在其参考客户的早期阶段建立的。另一方面,单一客户价值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卫星测量系统产品线的拓展。在卫星相控阵测量系统和高频微波测量系统的基础上,公司又增加了全卫星测量系统和光学测量系统等产品线。浙江震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近期的机构调查中表示,公司将充分受益于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专业领域计算机化、本地化率的不断提高。作为航天级商用家用设备的先驱,该公司抗辐射电源、低成本单颗粒屏蔽解决方案等产品年供货量超过10万台,受到合作伙伴客户的广泛认可。能。袁帅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营商业航天业务的上市公司必须面临“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多重挑战。该公司不仅要投入数十亿元的初始投资用于航天器研发和发射设施建设,还要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空间环境复杂、发射失败等风险。技术研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规模化盈利,这是对企业资本储备、技术积累和长期战略决策的重要考验。